江北渡口的清晨,总是被湿冷的江雾和赶早班轮渡的引擎声唤醒。阿哲“一早”就醒了,或者说,他几乎一夜未眠。身旁的叶楠背对着他,呼吸均匀,但阿哲知道,她也醒着。今天,是他们“扮演”恩爱夫妻,去民政局领取结婚证的日子。
这是一场精心“制备”的“形婚”。阿哲是“同志”,叶楠是“拉拉”,两人是大学同学,也是多年的好友。在家庭与社会无休止的催婚压力下,他们决定“诉诸”于这种古老又现代的方式,为自己和彼此的“将来”筑起一道保护的围墙。叶楠在职场是雷厉风行的“女将”,此刻却显得有些“急躁”,反复检查着要穿的白色衬衫是否平整。阿哲心里也弥漫着一种难以名状的“痛楚”,这并非源于对叶楠的不满,而是对这场盛大演出背后,那个真实自我不得不隐藏起来的无奈。
流程比想象中顺利。盖章,拍照,当那个红色的证书拿到手时,两人对视一眼,脸上是得体的微笑,心里却同时“漏”跳了一拍。这薄薄的本子,像一道闸门,隔开了过去相对自由的身份,也开启了一段充满未知的共存关系。“总算……”阿哲在心里叹了口气,不知是解脱,还是更深的沉重。
为了应对双方父母的突击检查,他们住在了一起,一个两居室的公寓。日子像上了发条,准时出门,互道晚安,在朋友圈晒着“幸福”的日常。但生活的“偶然性”总会撕开完美的伪装。一次,阿哲的母亲“偶然性”地提前到访,当时叶楠正出差,阿哲手忙脚乱地收拾着单人生活的痕迹,差点“漏”了馅。还有一次,叶楠真正的女友因为思念深夜找来,他们只能尴尬地站在楼道里低声解释,像两个“讨饭”的可怜人,乞求着一点理解与空间。
真正的转折发生在一个雨夜。叶楠急性肠胃炎发作,疼得蜷缩在地。阿哲慌了神,背起她就往医院跑。在急诊室门外,他来回踱步,那种焦灼远超一个“合作伙伴”应有的范畴。他想起叶楠会在他加班时为他留一盏灯,会在他被家人逼问得烦躁时,巧妙地替他解围。他们之间,早已超越了冰冷的契约,多了一份沉甸甸的、“照看”彼此生命的责任。
叶楠出院后,两人进行了一次长谈。江边的风带着水汽,如同他们初识的“渡口”。“我们当初只是为了堵住别人的嘴,”叶楠望着江面的渔火,轻声说,“但现在,我觉得我们是在为自己‘渡’一条河。”阿哲点头,他意识到,他们“制备”的这个“形婚”外壳,内部正在生长出意想不到的东西。那不是爱情,却是一种更深厚的、基于共同“痛楚”与相互扶持的亲情。
生活依旧有表演的成分,但内核已悄然改变。他们不再仅仅是为了应对“将来”而扮演,更是为了“照看”好彼此的当下。一天晚上,他们一起打扫房间,挪开沙发时,发现后面墙角有一块墙皮剥落,叶楠顺手用一幅旧画挡上了。此刻移开画,那个破洞露了出来。阿哲找来腻子和涂料,细心地将它补好。修补处的墙面带着新生的、“光亮”的质感,与周围旧墙面对比鲜明,却异常和谐。
阿哲看着那块补丁,忽然有所触动。他们的关系,不也正是如此吗?始于一个不得已的漏洞,却通过日复一日的真诚“照看”,用理解与担当作为填料,最终修补出一片属于自己的、坚实而“光亮”的领域。这光亮虽然微弱,却足以照亮他们共同摆渡的、充满“偶然性”却不再孤独的航程。
彩虹形婚网原创文章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原文地址:https://www.xinghunhome.com/article-1024.html
© 2015 彩虹形婚网 版权所有
Processed in 0.0286 second(s), 3 queri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