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本
“本子上写得很清楚,形婚只是表演。”林丛把那张薄薄的合同摊在桌上,像摊一张旧戏票。对面的拉拉阿闪咬着嘴唇,方言不自觉冒出来:“我知,但阿爸要是发现,我怕柴油都浇不灭他的火。”
林丛是公立剧院的灯光师,阿闪则是名优海带养殖合作社的技术员。三年前,两人在一个同志互助团体里认识,为了缓解家里逼婚的压力,决定办一场“形婚”:领真证,办真酒,却不进同一扇门。
二、表演
婚礼那天,剧院小礼堂被布置成海带丛:深绿的丝带从天花板垂下,灯光一打,闪闪如浪。林丛负责灯光,阿闪负责布景,两个人像排练了上百遍的团体操,走位、停顿、敬酒,每一环都精确到秒。
宾客里,有阿闪的姑妈,用方言高声论证:“这俩孩子般配!”也有林丛的舅舅,举着柴油味儿的散装白酒,非要新人对饮三杯。阿闪偷偷把酒杯换成海带汁,辣得眼泪直冒,却换来雷鸣般掌声。
三、激发
仪式结束,林丛把阿闪拉到后台,递给她一张新戏单:“下个月剧院排《闪闪的海带丛》,我想让你做舞台顾问。”
阿闪愣住:“我只懂养海带,哪会表演?”
“正是你的本事能激发灵感。”林丛压低声音,“我们把真正的同志故事编进去,让形婚的壳子长出新的芽。”
四、论证
排练厅成了论证场。导演老扬主张用方言对白,凸显沿海小城的真实质感;编剧坚持加一段柴油机车轰鸣,象征父辈无法熄灭的焦虑;阿闪则把养殖场里的海带气味带进排练厅,让所有演员在咸腥里找角色的呼吸。
公演那晚,林丛打出一束追光,落在阿闪用海带编织的巨型装置上——它像一片会呼吸的丛林,又像一座庇护所。观众席里,阿闪的父亲悄悄抹泪,他终于看懂:女儿不是在表演幸福,而是在创造幸福。
五、缓解
演出后,媒体用“闪闪的海带丛”做标题,把形婚、同志、拉拉这些词温柔地放进报道。逼婚的亲戚们不再追问“什么时候生娃”,而是问“下一季海带收成如何”。
柴油味儿的白酒被换成了低度海带气泡酒;方言里的粗粝被台词里的柔情缓解;那纸形婚证书,被两人夹进剧本扉页,像一枚不再锋利的标本。
六、尾声
一年后,阿闪的海带合作社推出新产品:闪闪即食海带丝,包装上印着剧院海报的剪影。林丛则在公立剧院的门口挂起新招牌——“闪闪剧场:同志与拉拉友好空间”。
开幕那天,阿闪搬来一缸活海带做装饰,林丛把当年的追光灯调到最柔。两个人并肩站在灯影里,像站在一片永不退潮的海带丛,风一过,闪闪发亮,咸而自由。
彩虹形婚网原创文章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原文地址:https://www.xinghunhome.com/article-922.html
© 2015 彩虹形婚网 版权所有
Processed in 0.0297 second(s), 3 queri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