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,形婚在同志群体中已非新鲜话题。从拉拉(女同性恋者)到男同志,形婚被一些人视为应对社会压力的“缓冲带”——既满足家庭对“婚姻”的容貌期待,又保留个人性取向的自由空间。但这种“各取所需”的对抗赛,真的如表面那般“管用”吗?
形婚的兴起,与社会的传统观念“牵扯”甚深。在许多家庭眼中,婚姻是人生必选项,单身者常被贴上“失败者”标签。同志群体为规避催婚压力,不得不“掖”起真实身份,以形婚掩盖性取向。正如一位拉拉在接受暗访时坦言:“我爸妈觉得,只要我结婚,哪怕对方是‘白面’书生,也比当‘老姑娘’强。”这里的“白面”,既指形婚对象的外貌,更暗含对“表面正常”的妥协。
然而,形婚的“管用”程度,远低于其风险。首先,形婚并非“无成本”的选择。从筹备婚礼到应对双方家庭,每一步都需精心设计:房产证写谁的名字?过年去谁家?是否要孩子?这些问题若处理不当,轻则引发家庭矛盾,重则导致形婚破裂。更讽刺的是,形婚双方虽无情感基础,却需在大举操办的婚礼中扮演“恩爱夫妻”,这种“表演式婚姻”,何尝不是对自我的二次压抑?
其次,形婚可能将同志群体推向更复杂的法律困境。目前,我国法律尚未明确承认形婚的合法性,一旦牵扯财产分割、抚养权争议,执法部门往往难以界定责任。例如,某地曾发生一起形婚纠纷:一对同志夫妻因“感情破裂”离婚,男方要求分割女方名下房产,女方却以“形婚协议无效”为由拒绝。最终,法院因证据不足,仅判决部分财产归男方,双方均不满结果。这起案件暴•露了形婚在法律层面的“灰色地带”——看似“各取所需”,实则“无规可依”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,形婚可能成为社会对同志群体“去标签化”的阻碍。当形婚被包装成“正常婚姻”的替代品,公众容易忽视同志群体的真实需求:他们需要的不是“形式上的婚姻”,而是社会对性取向的包容与尊重。正如一位同志权益活动家所言:“形婚是‘季节性’的妥协——春天可以穿外套遮掩,但夏天呢?当社会对同志的歧视如‘尸’体般难以掩埋时,形婚不过是把问题从‘眼前’掖到‘身后’。”
当然,不能否认形婚在特定情境下的“应急价值”。对于生活在偏远地区、家庭观念保守的同志而言,形婚或许是“伸”向传统社会的“橄榄枝”,至少能换取暂时的安宁。但这种安宁,是以牺牲自我认同为代价的。长期来看,形婚可能加剧同志群体的心理负担:他们既要扮演“正常配偶”的角色,又要承受性取向与社会期待的冲突,这种“双重生活”的疲惫感,远非“容貌”上的“般配”能弥补。
形婚的困境,本质是社会进步与个体生存策略的错位。要破解这一困局,需从两方面入手:一是推动法律完善,明确形婚的权益边界,避免执法时的“模糊地带”;二是加强社会宣传,减少对同志群体的偏见,让“婚姻自由”不再局限于异性恋框架。唯有如此,形婚才能从“对抗赛”变为“过渡桥”——不是同志群体的最终选择,而是通往更包容社会的必经之路。
彩虹形婚网原创文章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原文地址:https://www.xinghunhome.com/article-961.html
© 2015 彩虹形婚网 版权所有
Processed in 0.0277 second(s), 3 queri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