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
发布会定在周五下午三点,地点是一间改造后的老剧院。海报主页上,两位国手级辩手并肩站立:一位是公开出柜的男同志,一位是尚未向家人坦承的拉拉。他们辩论的题目是“形婚能否成为灾区缓冲带”。台下坐着部分家长、部分记者,也坐着更多沉默的恋人。
二
形婚,顾名思义,是“形式婚姻”。在中文的笔画里,“形”比“性”少了一撇,却多了一分悬空。对于同志与拉拉而言,它常被当作一条快车——看似一脚油门就能驶进传统轨道,避开父母的眼泪、亲友的盘问、甚至单位政审的难看。然而,任何快车都有刹车失灵的风险:当你把婚姻当成避难所,往往也在把爱情推向灾区。
三
经营一段形婚,并不比经营一段真婚更容易。它需要角色分配:谁负责在年夜饭上举杯?谁负责在同学会上扮演体贴配偶?谁负责在清明节一同去扫墓、缅怀从未谋面的“公婆”?这些角色像一套套戏服,一旦穿上,就很难再脱下。更残酷的是,剧本由社会写成,台词却由你自己吞咽。
四
我曾采访过一对形婚六年的拉拉。她们把婚房布置成宜家样板房:沙发靠垫必须45°角,冰箱贴永远指向“幸福”二字。可每到深夜,两人就缩在阳台的折叠椅里,数对面高楼的灯一盏盏熄灭。她们说,那感觉像站在陡坡尽头,前面是扎营的悬崖,后面是追兵的火炬。天命让她们相爱,天命也逼她们说谎。
五
有人乐意用形婚换一张“正常”通行证,有人则宁可把故事写进主页、让所有搜索都能直达真实的自己。两种选择都不该被轻蔑。问题在于,我们是否把形婚当成了终站,而非过渡的月台?如果它只提供一张单程票,却让你终身悬空,那么再快的车,也只是开往更深的孤独。
六
要走出灾区,第一步是承认:我们并非“必须”形婚。社会时钟再响,也敲不碎一个成年人的自我决定权。第二步,是把形婚拆解成可谈判的条款:是否同住?是否经济混合?是否预留离婚时间表?第三步,也是最难的一步,是与父母对视,告诉他们:你们的孩子不是角色,而是有血有肉、会痛会爱的人。
七
发布会尾声,拉拉辩手举起了手机,把屏幕对向观众:主页上是她和女友的合照,配文只有六个字——“今天,不形婚”。掌声像潮水,淹没了剧院。那位男同志也站起来,说:“我仍单身,但若有一天我走入婚姻,一定是因为爱,不是因为逃。”
八
缅怀过往,并非为了沉湎;谈论形婚,并非鼓励形婚。只是提醒:在成为“谁的儿子”“谁的儿媳”之前,我们首先是自己。笔画可以简化,人生不能悬空。愿所有同志、拉拉,以及所有被角色绑架的人,都能搭上一辆真正开往春天的列车。
彩虹形婚网原创文章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原文地址:https://www.xinghunhome.com/article-834.html
© 2015 彩虹形婚网 版权所有
Processed in 0.1720 second(s), 3 queri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