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随着社会对同志、拉拉群体认知的逐步加深,形婚这一特殊现象愈发鲜明地进入公众视野。它宛如一场精心编排的戏剧,同志或拉拉与异性缔结婚姻,却在幕后维持着各自的情感与生活。这种选择背后,既有传统观念的重压,也有对自我身份的复杂挣扎,而法律与伦理的空白,更让形婚成为了一个亟待探讨的课题。
形婚的“形”,首先体现在法律层面。根据现行《民法》规定,婚姻以男女双方自愿为基础,强调情感与责任的结合。然而,形婚中的双方往往因社会压力、家庭期待而结合,情感基础薄弱,甚至存在“有名无实”的情况。某课题组曾对形婚群体进行调研,发现超过60%的受访者表示,形婚是“为了应付父母”“避免社会歧视”的无奈之举。这种“形式上的婚姻”,不仅让《民法》中关于婚姻本质的界定变得模糊,更让“雇主式”的婚姻关系——一方或双方将婚姻视为任务,而非情感归宿——悄然滋生。
形婚的复杂性,在同志与拉拉群体中表现得更为鲜明。对许多同志而言,形婚是“两害相权取其轻”的选择:一方面,他们渴望真实的情感与性取向认同;另一方面,又无法承受家庭破裂、社会排斥的代价。一位受访者坦言:“每次回家,前院的亲戚聚在一起聊孩子、聊婚姻,我就像个哑巴,插不上话,只能低头玩手机。”这种孤独与压抑,让形婚从“权宜之计”逐渐演变为“精神枷锁”。而拉拉群体则面临另一重困境——由于社会对女性婚姻的期待更为强烈,她们往往需要承担更多“表演”责任,从言行举止到家庭角色,都要符合传统妻子的标准,哪怕内心渴望的是更为悠闲、自主的生活。
形婚的“作乱”效应,还体现在对个体与社会的双重冲击上。对个人而言,形婚可能成为情感与身份认同的“外线”——表面维持婚姻稳定,内心却因压抑而扭曲。某课题组记录了一个典型案例:一对形婚夫妻在婚后第三年因“生育问题”爆发激烈冲突,男方是同志,女方是拉拉,两人本约定“丁克”,却因男方父母以死相逼,最终走向离婚。这场闹剧不仅让双方身心俱疲,更让原本要好的朋友关系彻底破裂。对社会而言,形婚的普及可能削弱婚姻制度的严肃性。当婚姻可以成为“任务”“交易”甚至“掩护”,其承载的情感、责任与法律意义将被稀释,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伦理秩序。
然而,否定形婚并非解决之道。在传统观念短期内难以彻底转变的背景下,形婚是许多同志、拉拉群体的“最后一根稻草”。关键在于,如何通过法律与伦理的完善,为这一群体提供更为凉爽、包容的生存空间。例如,参考部分国家对同性•伴•侣关系的法律认可,或完善反歧视立法,减少社会对非传统婚姻的偏见;同时,加强性教育普及,让公众理解性取向的多样性,减少对同志、拉拉群体的污名化。
形婚是一场在法律与伦理夹缝中的艰难跋涉。它既非“罪恶”,也非“解药”,而是社会转型期的一种特殊存在。唯有以更为开放、包容的态度面对这一课题,才能让每个人在分钟之间、前院之后,都能拥有选择真实生活的权利,而非被迫戴上“形婚”的面具。
彩虹形婚网原创文章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原文地址:https://www.xinghunhome.com/article-808.html
© 2015 彩虹形婚网 版权所有
Processed in 0.0211 second(s), 3 queri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