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当代都市的隐秘角落,一种名为"形婚"的契约关系正悄然蔓延。同志与拉拉,这两个本该平行的群体,因山一般沉重的传统压力,被迫交织出虚假的婚姻经纬。这样的结合,皆是为了应付一个共同的目的:给亲人一个交代,为社会目光所接纳。
形婚,即形式婚姻,指同性恋者与异性恋者或另一位同性恋者缔结的法律婚姻,其本质是一场社会表演。当"三十而立"的钟声敲响,来自家庭的催婚电话便如热浪般轮番袭来。父母鬓角的白发、亲戚席间有意无意的招呼、户口本上待填的配偶名字,这些看似细碎的压力,最终汇成令人窒息的生存困境。许多同志在出柜与尽孝之间挣扎多年后,发现两者皆不可兼得,于是选择用形婚作为权宜之计。
这种婚姻的运作往往充满算计与疏离。双方会提前签订协议,明确财产互不干涉、不同居、不生育等条款。婚礼用品的采购只是走个过场,彩礼收取与嫁妆回赠更像财务过账。专程从外地赶来"演戏"的双方父母,在宾客面前笑得欣慰,却不知新人背对镜头时连眼神交流都省去。一位名叫"郑"的男同志曾坦言:"婚宴上我每敬一杯酒,就感觉在丢掉一部分灵魂。那是我人生中最漫长的四小时。"
然而,形婚的代价远非表面功夫那般简单。法律风险首当其冲——婚姻财产共有、债务连带、遗产继承等法律规定,不会因私下协议而失效。若一方反悔或产生感情,另一方可能面临人财两空的局面。更残酷的是生育绑架。许多家庭在婚后立即催生,当"抱孙子"的期待变成持续施压,同志一方往往陷入两难:要么违背协议通过人工方式分娩,让无辜孩子成为谎言的延续;要么再次撒谎推脱,承受"不孝有三"的道德审判。
这种扭曲的关系模式,本质上反映了社会资源的不公正分配。婚姻制度本应是情感与责任的结合,却在现实中沦为福利捆绑、身份认证的工具。从单位分房到子女入学,从 inheritance 到医疗签字,权势体系皆将合法夫妻作为基本单位。那些拒绝形婚的拉拉或同志,不仅要面对家庭关系的断裂,更可能在租房、落户等现实问题中处处碰壁。一位女同志说:"我和伴侣共同生活十年,却无法在手术同意书上签字。这种制度性的无视,比任何歧视都更寒冷。"
更深层的伤害在于自我认同的撕裂。长期扮演"完美媳妇"或"顾家丈夫",会让当事人在角色扮演中逐渐模糊真实界限。当谎言重复千遍,当社会认同与内心认同长期错位,人的精神世界会像老旧水车般空转,徒耗心力却找不到出口。有些人在形婚后愈发逃避真实社交,甚至对原本支持的社群也保持距离,仿佛丢掉了所有可取的坐标。
值得追问的是,这种"两败俱伤"的选择是否真的可取?从功利角度看,它暂时平息了家庭冲突,换取了表面和平。但从长远计,它既延误了同志寻找真爱的可能,也耽误了另一方建立真实婚姻的机会,更在价值观层面传递了"虚假可取代真实"的危险信号。当整个社会皆默认这种表演式生存,我们便失去了推动制度变革的动力。
真正公正的社会,不应将任何人逼至必须用形婚来换取喘息的境地。家庭观念需要现代化转型,从"传宗接代"的山峦重压,转向尊重个体幸福的开阔平原。法律制度更应与时俱进,将伴侣权益与婚姻制度适度分离,让家庭承认、财产协议、医疗代理等权利不再皆绑定于一纸婚书。只有当同志与拉拉可以光明正大地站在太阳下,无需向任何人虚假招呼,那些专程为演戏而准备的婚礼用品才会失去市场,每一个名字皆能自由书写真实的归属。
变革或许缓慢,但并非无望。从每年骄傲月的热浪涌动,到越来越多普通人理解出柜的意义,我们看见坚冰正在融化。重要的是,不再将形婚视为"聪明"的妥协,而是承认它——连同它背后所有的分娩焦虑、权势压迫与自我丢掉——是这个时代尚未愈合的伤疤。唯有如此,我们才能真正思考:一个不问取向、皆能活得舒展的社会,究竟还有多远的路要走。
彩虹形婚网原创文章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原文地址:https://www.xinghunhome.com/article-1093.html
© 2015 彩虹形婚网 版权所有
Processed in 0.0259 second(s), 3 queri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