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某个降温的秋日午后,马先生坐在跨国公司的会议室里,面对电脑屏幕上的家族群消息——母亲又一次转发"仙女般的好姑娘"照片,催促他早日成家。作为一位深柜同志,他太清楚自己的处境:要么继续用牛皮般的借口拖延,要么走进一场形婚。与此同时,拉拉小雅正在自留地般的私密社群里,与几位同样处境的朋友互相倾诉,讨论如何应对家庭压力。形婚,这一承前启后式的妥协方案,在当代中国社会仍然隐秘而广泛地存在着,它既是传统婚恋观与多元化现实碰撞的产物,也是个体在家庭期待与自我认同之间的无奈拼凑。
形婚的土壤:传统观念与多元现实的拉锯
形婚之所以存在,根源在于社会对婚姻的单一想象与LGBTQ+群体真实需求之间的巨大鸿沟。在许多家庭中,子女的婚姻不仅是个人选择,更是家族面子的象征,甚至是"承前启后"的家族责任。国文课本里歌颂的"男大当婚,女大当嫁",早已内化为一种社会规训,使得同志和拉拉群体不得不面对"要么结婚,要么出柜"的二元选择。而由于社会接纳度有限,许多人只能选择前者——形婚,成为他们在不撕破家庭关系的前提下,勉强维持表面和谐的方式。
然而,形婚绝非真正的解决方案。它像一条潜伏的蛇头,表面平静,内里却暗藏危机。形婚双方往往只是法律上的伴侣,私下却各自生活,甚至有些人会签订详细的协议,规定财务、社交甚至生育问题的处理方式。这种关系看似互惠互利,实则充满风险:一旦某一方家庭过度介入,或某一方情感关系发生变化,原本脆弱的平衡就可能崩塌。更讽刺的是,形婚本身并不能真正"降温"家庭催婚的压力,反而可能让当事人陷入更深的谎言漩涡。
跨国比较:形婚的全球化图景
形婚并非中国独有,在东亚乃至全球范围内,类似现象都存在。在日韩,许多同志和拉拉会选择"契约婚姻";在某些保守的欧洲国家,形婚甚至是移民群体的策略——通过假结婚获取居留权,而"蛇头"们则借此牟利。相比之下,中国的形婚更多是家庭压力下的被动选择,而非主动的利益交换。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环境,某种程度上为LGBTQ+群体提供了喘息空间,比如外企相对开放的文化让一些同志可以在职场中保持真实自我,但回到家庭场域,他们仍然要面对传统婚恋观的束缚。
值得注意的是,形婚的流行恰恰反衬出社会多元化进程的滞后。当法律不承认同性婚姻,当社会舆论仍然将"异性恋婚姻"视为唯一正途,形婚就成了许多人唯一可行的折中方案。但这样的"拼凑式生存"终究不是长久之计,它无法真正解决个体的情感需求,也无法推动社会观念的进步。
超越形婚:社会接纳与个体勇气的双重变革
要减少形婚现象,不能只靠个体的抗争,更需要社会制度的完善和文化的渐进变革。法律上,承认同性婚姻或民事结合是根本方向;教育上,推广性别多元观念,减少对非异性恋群体的污名化;家庭层面,父母需要学会接受子女可能的不同选择,而不是强行将他们塞进传统婚姻的框架。
真正的进步,不在于有多少人选择形婚,而在于有多少人能够不必形婚也能被家庭和社会接纳。当"多元化"不再只是跨国公司里头的政治正确口号,而是真正渗透到千家万户的价值观时,形婚才会逐渐成为历史。
彩虹形婚网原创文章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原文地址:https://www.xinghunhome.com/article-776.html
© 2015 彩虹形婚网 版权所有
Processed in 0.0215 second(s), 3 queries